旺蒼紅軍城紀紅廣場航拍掠影
編輯:高菠
發布時間:2020-04-03 15:40:24
瀏覽次數:次
旺蒼中國紅軍城由文昌街、王廟街、龍潭街3條主要街道和木市巷、何家巷兩條小巷構成。三街二巷中,共有46處舊址。紅軍城三街二巷總長也不過1300多米,最寬處只有4米多。清一色的青瓦木板房、一樓一底,延續了川北清代、民國時期典型的木架穿斗建筑風格。
1933年,紅四方面軍進入旺蒼作戰,當年6月解放旺蒼全境。1934年3月至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等40多個黨、政、軍領導機關遷駐于此。在此之前,紅四方面軍大大小小的后勤機關、兵工廠、被服廠、造幣廠等都已經從通江和巴中搬遷到這里。旺蒼老城,成了川陜蘇區后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紅軍城的街道上,挨挨擠擠都是當年紅四方面軍各個機構的遺址。龍潭街,當年紅四方面軍好幾個首腦機關都駐扎于此。1934年底,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由巴中遷駐于此。附近的財神廟,則成為紅三十一軍軍部所在地。在財神廟前不遠的街對面,是川陜省工農銀行舊址。
從龍潭街轉到文昌街,再到王廟街,分布著川陜省郵政局、工農劇團、川陜省保衛局、紅軍劇場、徐向前舊居、川陜省委等舊址。川陜省財政經濟委員會舊址,駐扎了工農銀行、稅務局等多個機構。這些機構由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經理部部長鄭義齋一人負責,他一方面要負責管理遷駐的兵工廠、造幣廠等機構的生產,還要大量籌集資金、糧草,在財力、物力方面為出發長征作準備,被譽為紅色理財專家。而在上清宮的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和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則全方位地展示了旺蒼作為當時川陜革命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的中心,在運籌指揮、支持前線后方等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這里誕生了中國紅軍歷史上的三個之最:建制最早的水兵——紅四方面軍指揮部直屬水兵連,規模最大的婦女武裝力量——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師,以及建制最大的紅色童子團組織——少共國際先鋒師。
紀紅廣場是旺蒼 人民為紀念紅軍而修建的廣場,這里有風雨廊橋、紅軍湖、 紅軍雕塑、采茶女雕塑,紅軍紀念碑等著名景點。
紀紅廣場是旺蒼 人民為紀念紅軍而修建的廣場,這里有風雨廊橋、紅軍湖、 紅軍雕塑、采茶女雕塑,紅軍紀念碑等著名景點。
上一篇:
評論
0條
加載中...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