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日報》:“紅色引擎”為旺蒼發展添動力
編輯:邵正周
發布時間:2021-10-22 11:50:49
瀏覽次數:次
1933 年 1 月,紅四方面軍進入旺蒼作 戰,當年6月解放旺蒼全境。自1934年11月 開始,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等40多個機關先 后從通江和巴中搬遷到這里。
“當時的旺蒼城面積不到2平方公里,一 下進入 40 多個機關、2 萬多人,比當時旺蒼 城里的居民還要多。”
5月12日,中國紅軍城 講解員何曉菊介紹說,紅軍在旺蒼戰斗生活 了2年多時間,旺蒼也由此成為一座名副其 實的紅軍城。 “
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 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要發揮紅色教育 基地作用,不斷挖掘、整理、提煉紅色資源, 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加強革命傳統教 育。”旺蒼縣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縣緊緊圍繞 繼承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積極打造紅 色文化傳播高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使之 成為塑造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內 涵、創新城市發展理念的重要載體和支撐, 為實現全面振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中國紅軍城內的3個主要紀念館免費開 放,游客和市民隨時能進去感受當年紅軍在 這里生活和戰斗的情形。
龍潭街是中國紅軍城的主街,龍潭街73 號,昔日的財神廟還保留著雕梁畫棟的門 臉。這里曾經是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軍 部舊址,如今改建為紀念館。一進門,紅色 的將軍榜躍入眼簾,將軍榜展示了144名將 軍名錄,他們曾經在旺蒼戰斗生活過。
位于文昌街的工農劇團舊址紀念館里, 立著當時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織毛衣 的雕像。講解員告訴記者,生活中的徐向前 生活簡樸,不講究吃穿,是唯一會織毛衣的 元帥,人稱“布衣元帥”。
行走在青石板路上,能感受到濃郁的煙 火氣。當年紅四方面軍的被服廠里,74 歲 的旺蒼居民王文直開著“老城縫紉鋪”,40 多年來一直辛勤勞作;曾經的工農劇團附 近,60歲的何建堂做了30年的餅,做餅的 手藝是從父輩那里傳下來的,當年紅軍在 旺蒼的時候,何建堂的父輩就做餅支援紅 軍,現在的店名也叫“紅軍餅”;93歲的文 開善依舊在藥材鋪工作,當年紅軍來旺蒼 時,他只有幾歲。川陜省工農銀行舊址成 為展示旺蒼縣脫貧攻堅農產品的一個窗 口,這里有每天要賣出上千個的當地特產 “棗林皮蛋”。
80多年過去,銘記著紅軍歷史功績的紅 軍城,不僅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也成 為當地發展紅色旅游的寶貴資源。
88年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這 里召開了高級軍政干部參加的重要軍事會 議,史稱“木門會議”。
今年2月,木門會議會址紀念館暫停對 外開放,經歷又一次專業而細致地保護性修 繕,以“修舊如舊”的新面貌迎接建黨百年。
“這次修繕,主要是對周邊環境進行整 治,并對館內原有展品進行充實,對陳展的 方式進行提升。”紀念館館長鄧全龍告訴記 者。“新中國成立后,旺蒼縣對木門會議會址 紀念館建筑進行過多次修繕,每一次修繕, 都是為了守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讓 每一位到這里瞻仰的游客都能汲取初心力 量,蓄力前行。”
近年來,木門會議會址紀念館充分利用 自身優勢和“一館多能”作用,以愛國主義教 育為主線,融合革命傳統教育、黨史國情教 育、理想信念教育、黨性教育、廉政教育和黨 的群眾路線教育等,對縣內外各類組織、群 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不僅要讓村子變美,更要讓村民有收 入。”木門鎮黨委委員、人大主席周凱說,近 年來,該鎮依托旺蒼縣全域旅游發展戰 略,發揮木門寺景區核心示范帶動作用, 不斷開發以鄉村旅游為特色的體驗式服 務,高效扶植優質星級農家樂、星級民 宿,以及以廣元黃茶、木門醪糟等為代表 的土特產品,走上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 農旅結合發展道路,去年實現人均可支配 收入2.55萬元。
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 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文化為旺蒼的 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
http://e.gyxww.cn/gyrb/images/2021-08/19/A03/20210819A03_pdf.pdf
“當時的旺蒼城面積不到2平方公里,一 下進入 40 多個機關、2 萬多人,比當時旺蒼 城里的居民還要多。”
5月12日,中國紅軍城 講解員何曉菊介紹說,紅軍在旺蒼戰斗生活 了2年多時間,旺蒼也由此成為一座名副其 實的紅軍城。 “
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 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要發揮紅色教育 基地作用,不斷挖掘、整理、提煉紅色資源, 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加強革命傳統教 育。”旺蒼縣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縣緊緊圍繞 繼承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積極打造紅 色文化傳播高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使之 成為塑造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內 涵、創新城市發展理念的重要載體和支撐, 為實現全面振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依托紅色品牌 打造“紅色城市名片”
中國紅軍城由文昌街、王廟街、龍潭街 三條主要街道和木市巷、何家巷兩條小巷構 成,三條街道總長1300余米,寬約4.5米。匯 集了川陜省委、川陜省蘇維埃政府、西北革 命軍事委員會和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等 46 處黨政軍主要領導機關舊址,是全國現存面 積最大、保存最好、遺址點最多的紅軍遺址 群之一。清一色的青瓦、一樓一底木板房, 延續了川北清代、民國時期典型的木架穿斗 建筑風格。街頭東大門墻上“打過嘉陵江, 迎接黨中央”的巨幅標語,為古街打上深深 的紅色印記。中國紅軍城內的3個主要紀念館免費開 放,游客和市民隨時能進去感受當年紅軍在 這里生活和戰斗的情形。
龍潭街是中國紅軍城的主街,龍潭街73 號,昔日的財神廟還保留著雕梁畫棟的門 臉。這里曾經是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軍 部舊址,如今改建為紀念館。一進門,紅色 的將軍榜躍入眼簾,將軍榜展示了144名將 軍名錄,他們曾經在旺蒼戰斗生活過。
位于文昌街的工農劇團舊址紀念館里, 立著當時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織毛衣 的雕像。講解員告訴記者,生活中的徐向前 生活簡樸,不講究吃穿,是唯一會織毛衣的 元帥,人稱“布衣元帥”。
行走在青石板路上,能感受到濃郁的煙 火氣。當年紅四方面軍的被服廠里,74 歲 的旺蒼居民王文直開著“老城縫紉鋪”,40 多年來一直辛勤勞作;曾經的工農劇團附 近,60歲的何建堂做了30年的餅,做餅的 手藝是從父輩那里傳下來的,當年紅軍在 旺蒼的時候,何建堂的父輩就做餅支援紅 軍,現在的店名也叫“紅軍餅”;93歲的文 開善依舊在藥材鋪工作,當年紅軍來旺蒼 時,他只有幾歲。川陜省工農銀行舊址成 為展示旺蒼縣脫貧攻堅農產品的一個窗 口,這里有每天要賣出上千個的當地特產 “棗林皮蛋”。
80多年過去,銘記著紅軍歷史功績的紅 軍城,不僅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也成 為當地發展紅色旅游的寶貴資源。
強化頂層設計 建設“紅色文化之城”
在距旺蒼縣城38公里的木門鎮柳樹村 的木門會議會址紀念館前,來來往往的游客 總要駐足觀望這座歇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 的四合院建筑。88年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這 里召開了高級軍政干部參加的重要軍事會 議,史稱“木門會議”。
今年2月,木門會議會址紀念館暫停對 外開放,經歷又一次專業而細致地保護性修 繕,以“修舊如舊”的新面貌迎接建黨百年。
“這次修繕,主要是對周邊環境進行整 治,并對館內原有展品進行充實,對陳展的 方式進行提升。”紀念館館長鄧全龍告訴記 者。“新中國成立后,旺蒼縣對木門會議會址 紀念館建筑進行過多次修繕,每一次修繕, 都是為了守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讓 每一位到這里瞻仰的游客都能汲取初心力 量,蓄力前行。”
近年來,木門會議會址紀念館充分利用 自身優勢和“一館多能”作用,以愛國主義教 育為主線,融合革命傳統教育、黨史國情教 育、理想信念教育、黨性教育、廉政教育和黨 的群眾路線教育等,對縣內外各類組織、群 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不僅要讓村子變美,更要讓村民有收 入。”木門鎮黨委委員、人大主席周凱說,近 年來,該鎮依托旺蒼縣全域旅游發展戰 略,發揮木門寺景區核心示范帶動作用, 不斷開發以鄉村旅游為特色的體驗式服 務,高效扶植優質星級農家樂、星級民 宿,以及以廣元黃茶、木門醪糟等為代表 的土特產品,走上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 農旅結合發展道路,去年實現人均可支配 收入2.55萬元。
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 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文化為旺蒼的 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
http://e.gyxww.cn/gyrb/images/2021-08/19/A03/20210819A03_pdf.pdf
上一篇:
評論
0條
加載中...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