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它是漢代的,價值不菲!”昨日,旺蒼縣三江鎮的楊先生興致勃勃地向記者展示了一只古香古色的陶罐。經陶瓷鑒定專家羅勇鑒定,這只陶罐為清代雙耳罐,民間已極少發現,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該陶罐高約50厘米,腹經約30厘米,直口細頸窄底,口上有流,頸部鑲對稱的雙耳。
與常見陶罐不同的是,該陶罐通體布滿了曲曲折折的紋飾。這些紋飾,有的像奔馬,有的又貌似相互勾連的象形文字。
“它是老輩人傳下來的,在樓上放好些年了。”據楊先生介紹,他祖上家道殷實、藏器頗豐。這只陶罐一直被家人藏在老房子里的小閣樓上。他聽老輩人說,與這只陶罐放在一起的原本還有其他一些古董,只是他看到這只陶罐時,那些古董已不翼而飛了。
“據說,這種罐子是拿來裝油的。我剛拿到罐子,里外都是黑乎乎的。為了把罐子里面那一層黑乎乎的東西弄干凈,手伸不進去,我就用硬物插進去攪。”楊先生說攪出來的東西并無異味。
拍賣公司稱交費后可找專家鑒定
楊先生說他對古董一竅不通,不知道這只家傳陶罐到底是哪個年代的、是否有收藏價值,于是將它清洗干凈聯系上外地一古玩拍賣公司。該拍賣公司看過他拍的陶罐圖片后打來電話,稱這樣的陶罐存世量已不多,在古玩交易市場價值不菲。希望他將陶罐送拍賣公司作進一步鑒定。如經鑒定該陶罐確有較高的收藏價值,他們愿意幫他拍賣變現。
“拍賣公司的人說,進一步鑒定要找專家,是要交鑒定費的。聽說要交鑒定費,我怕是騙人的,就沒理了。”楊先生說,后來也有“搞收藏的”看上這只陶罐,因價錢談不攏,他便將其束之高閣。
專家鑒定為清代雙耳罐有收藏價值
就楊先生的疑問,記者聯系上四川省收藏家協會陶瓷專委會副主任、陶瓷鑒定專家羅勇。羅勇鑒定后稱,該陶罐為清代雙耳罐,民間已極少發現,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據李縉云等人編著的《文物收藏圖解辭典》介紹,中國制陶歷史悠久,在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發現的大敞口尖底灰陶罐距今10000多年,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陶器。商周到秦漢時期,陶器仍是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具。
另據了解,清代的產瓷區和明代一樣,雖然分布很廣,但代表整個時代制瓷業發展水平的仍然是瓷都景德鎮。“四川十大民窯”之一的廣元窯早在宋元時期就曾燒制過大量的陶罐。如今,在國內一些收藏品市場仍能覓到廣元窯陶罐的蹤影。(廣元晚報全媒體記者羅曉平)
原文鏈接:http://www.gyxww.cn/GY/SMGZ/201810/356135.html